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路子,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的总要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围绕占全市耕地面积98%的旱地,以增强农业抗旱能力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强化地力提升、艺机集成、节水高效、结构优化、合理布局、融合发展、生态保护等重大措施落实,着力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出一条产品优质、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有机旱作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阳泉实际,根据我市不同地域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气候因素等各方面因素,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有机旱作技术模式和产业。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把保护生态和发展农业生产有机结合,提升资源生态与农业生产的匹配度,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相促进。
坚持政策推动、示范引领。加大政策创设和扶持力度,强化示范带动,充分调动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积极性,创建一批绿色高效典型,确保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学得到、效果看得见、模式可复制。
(三)目标任务
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阳泉特色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农业生产质量效益有较大提升,全市农业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具体指标:全市耕地地力提高0.2个等级;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抗旱节水良种普及率达到90%;农业机械化率达到68%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40%以上。
到2030年,要形成完善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构建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农业与生态和谐互惠的局面基本形成。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新建、改造、完善旱井、蓄水池、人字闸等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充分利用天然降水,积极有序发展雨养农业;建设农田节水灌溉设施和配套工程,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及喷灌、微灌、管灌为重点的高效农业节水技术,适量发展自动控制、节水高效的智能灌溉系统。到2020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市水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农委、市国土局)
(二)推进耕地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利用,禁止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守住108.89万亩耕地红线。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制度,保住耕地的土壤质量红线。(市国土局、市农委)
二是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田整地、建设水平梯田、筑坝排洪、整修地埂、种植生物埂或田间林网、整修田间路、加厚耕作层等措施,提升土壤蓄水蓄肥能力,提高耕地质量。到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4.85万亩。(市国土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农委)
三是培肥地力。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土壤培肥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行动,逐步实现以配方施肥替代习惯施肥。到2020年,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市农委、市农机中心)
(三)推进有机旱作节水技术模式的创新推广
以 “蓄水、保水、集水、节水、调水”为主要内容,重点集成创新推广四大技术模式。一是以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为重点的覆盖保墒培肥模式,地膜覆盖向高海拔冷凉地区拓展,扩大覆盖作物种类,重点在盂县东梁、西烟、西潘推广渗水地膜、可降解膜等新型地膜。二是以少耕、深松、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保墒模式,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农田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三是以测土配方施肥与抗旱抗逆制剂应用为重点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以肥调水,以剂保水。四是集成创新以水肥一体化为重点的高效节水技术模式,使输水节水减肥与田面节水减肥同步。(市农委、市科技局、市水务局)
(四)推进旱作良种的引进、示范、推广
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抗旱节水优良新品种,促进品种结构调整优化,加大抗旱节水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加快抗旱节水新品种示范基地建设。到2020年,引进大豆、马铃薯、谷子、高粱等各类农作物抗旱新品种30个,建立抗旱节水新品种展示基地200亩。(市农委、市科技局)
(五)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引进机械化有机旱作高效生产技术,努力促进农作物耕、种、收、管、防全程机械化。建设特色产业机械化示范区,推进农机新技术、新设备的示范应用。不断推进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社(场、户)工作,提升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力争到2020年,使全市90%以上可机械作业旱地普及应用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市农机中心、市农委)
(六)推进循环生态农业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实施配方施肥替代习惯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新型肥料替代传统肥料、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科学施肥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三替代两培育”措施。大力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和新型植保机械,全力推进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市农委)
二是探索休耕轮作制度。推进农业资源休养生息,集成推广绿色生产、综合治理的技术模式,在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生态脆弱、资源环境压力大的耕地开展休耕轮作。积极开展耕地轮作技术模式的探索与推广,重点推广籽粒玉米与薯类、饲草作物、油料、杂粮杂豆等轮作技术模式。(市农委)
三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鼓励规模化养殖场等发展工厂化堆肥处理、商品化有机肥生产技术,引导粪污就近就地还田利用。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利用。到2020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市农委、市环保局)
(七)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做到“两减、三增、两提”。“两减”即调减旱薄地、坡耕地玉米种植,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推动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三增”即积极发展小杂粮、薯类、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两提”即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提高耕地倒茬轮作率,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种植制度。到2020年,确保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2亿公斤以上。(市农委、市林业局)
(八)推进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
坚持优质安全导向,加快制定符合阳泉实际、易于推广的有机旱作生产地方标准。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全程监管,加快推进“从农田到餐桌”的智慧追溯体系。抓好“三品一标”发展,推动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创建,力争到2020年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产地达到10万亩。(市农委、市质监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对有机旱作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市、县(区)要成立由政府牵头,发改、科技、财政、国土、水务、农业、林业、农机等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负责全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工作,研究制订出台相关政策,统筹协调解决我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
阳泉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领导小组:
组 长:潘海燕 副市长
副组长:王丽萍 市政府办公厅调研员
安海润 市农业委员会主任
成 员:卢怀长 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主任
白振东 市发改委副主任
黄洁诚 市科技局副局长
冯锦玉 市财政局副调研员
肖卯怀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赵泽毅 市水务局副局长
任仔苏 市农业委员会总农艺师
王洪波 市林业局副局长
杜文明 市质监局副局长
王建源 市环保局总工程师
周万谨 市商务粮食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委员会,具体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任仔苏(兼)。
(二)强化政策支持。要设立有机旱作农业扶持资金,重点支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点,制定实施有关标准规范,抓好品牌建设,从而对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三)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省农科院、山西农大以及省外的科研单位在共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农业产业化科技支撑、加强人才科技培训和开展科技战略咨询等方面的合作。
(四)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引导农民多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举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的合作经济,发展跨区域、跨产业联合社。积极完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加快适应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五)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测土配方、统防统治、农机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积极构建完善科技、金融、流通、人才、政策五位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综合素质和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探索公益性机构和农技人员参与经营性服务的新机制。
(六)强化宣传引导。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传媒,广泛宣传政策,积极推广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在全市形成关心支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特色产业的浓厚氛围。
(七)强化督查考核。完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适时开展部门联合督查。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对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对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对落实不力的进行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