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决策信息 > 规划信息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山西省贯彻落实《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阳泉市政府 www.yq.gov.cn 2018-06-29 00:00

临汾市、运城市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局、规划局,省直有关部门:

  根据《国务院关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18〕6号)、《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规划〔2018〕220号)要求和省政府安排,现将《山西省贯彻落实<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8年5月31日

  (此文主动公开)

  

附件

  山西省贯彻落实《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2018年2月,经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我省运城市、临汾市纳入规划范围。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深化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际合作,加快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建设“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为目标,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动力,以延续中华文脉、体现山西元素的风貌塑造为特色,加快高端要素和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深化产业体系分工合作,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治,建立健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打造我省南部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为加快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目标导向。遵循城市群发展规律,更好发挥政府在空间开发管制、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紧紧围绕《规划》提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支撑,分解落实各项任务,多措并举,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围绕补齐发展短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加快人才、金融、技术等要素市场改革,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找准开放合作定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构建国际合作新平台,广泛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

  创新驱动、文化传承。挖掘利用创新资源的核心优势,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强化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发挥深厚文化积淀的最大特色,找准历史和现实结合点,溯源寻根、传承创新,留住文化根脉,彰显中国元素,塑造文化标识,体现城市底蕴和特色。

  统筹协调、绿色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及发展潜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强化错位协同发展。以山、河、坡综合治理为重点,系统推进自然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永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35年,运城、临汾两市的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市规模发展扩大,多点产业支撑、多元优势互补、多极市场承载、内在竞争充分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重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支撑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高效互联,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与陕甘协同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二、重点任务

  (一)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空间格局。

  1.强化空间功能分区管控。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做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和管控,建立健全主体功能区精细化配套政策体系,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引导资源要素按照主体功能区优化配置,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安全可靠、生态空间保障有力的新格局。运城市盐湖区、永济市、闻喜县、河津市,临汾市尧都区、侯马市、襄汾县等重点开发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强化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新绛县、稷山县、绛县、万荣县、临猗县、夏县、芮城县、霍州市、洪洞县、曲沃县、翼城县和浮山县为汾河平原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障力度,加强耕地保护,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吉县、乡宁县、蒲县、大宁县、永和县、隰县、汾西县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垣曲、平陆中条山水源涵养与生态保育区,要把增强提供生态产品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宜产业、绿色经济,引导超载人口有序转移,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厅,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2.加快建设对接京津冀的京昆发展带。按照《规划》构建“一圈一轴三带”(大西安都市圈,沿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的主轴线,包茂发展带、京昆发展带、福银发展带)的城市群总体空间格局,运城、临汾位于京昆发展带,要依托京昆高速、大西—西成高铁等通道,强化运城、临汾、侯马、霍州等节点城市和沿线中小城市支撑作用,加快构建节点走廊式的空间开发格局,推动沿线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布局、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京津冀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地、清洁能源供应基地、特色农产品供应地、休闲养生目的地,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商贸物流的互联互通,形成对接京津冀地区的新发展带。(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旅发委,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3.做强重要节点城市。优化运城、临汾行政区划设置,逐步解决“一市一区”问题,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设施网络,健全服务功能,强化产业分工合作,塑造城市良好环境品质,进一步提升运城、临汾作为城市群重要节点的综合承载能力,提升产业、人口的集聚能力,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对城市群发展的支撑作用。(省民政厅、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厅、省经信委,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4.培育发展中小城市。提升河津、永济、霍州、侯马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强人口聚集能力和城市经济活力。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完善功能、塑造特色为导向,继续实施大县城战略。推动韩城-河津-万荣协同发展,推动侯马-曲沃同城化发展,打破行政体制机制壁垒,促进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5.加快发展特色小(城)镇。聚焦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完善服务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发展品质,培育创建一批产业有特色、环境有改善、文化有传承、设施有保障、机制有创新的“五有”特色小(城)镇,成为产业转型升级、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新载体。(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二)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1.强化优势产业关键领域创新。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冶炼、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工程,促进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成果应用,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智能制造,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大力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和智能制造三年提升行动,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创新,推动生产设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供应链条网络化。(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2.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创建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和技术联盟,联合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加快培育形成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通用航空、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国家级铝镁合金产业基地、中西部精品钢基地、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基地。(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3.推动综合能源产业提质升级。围绕壮大煤层气产业、加快新能源发展、煤炭清洁利用、“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技术创新等领域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积极谋划推进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推进能源综合梯次利用。(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4.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建设和完善物流基地、城市配送中心布局,发挥中南铁路与南同蒲铁路交通枢纽作用,建设大型物流集运站,依托方略保税中心,积极争取建设具有检验检疫功能的铁路口岸,打造具有多式联动功能的山西方略国际陆港物流园、运城晋南物流园。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大数据平台和大数据产业园,积极建设电子商务跨境园区。发展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和电子商务,促进信息消费。加快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强化金融服务和创新,加大金融支持科技文化创新和能源产业发展的力度。实施“互联网+”行动、高效物流、普惠金融、智慧能源、协同制造等重点行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推进侯马国家服务业改革综合试点工作。(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金融办负责)

  5.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围绕粮食、果业、蔬菜、畜牧及农产品深加工,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建设国家优质专用小麦、玉米主产区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布局杂粮、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运城苹果”等一批特色品牌农产品,初步建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北赵二期引黄灌溉工程建设,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大力推进化肥减量化,加强有机农业、旱作农业发展,提升粮食作物单产和品质。打造“智慧农业”,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构建“智慧农业平台”,建立农产品生产服务、营销服务、质量安全服务和技术培训服务全过程智慧服务体系,提升精准农业发展水平。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农村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形成“农业+旅游”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格局,着力推进襄汾荷花园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旅发委负责)

  6.培育壮大文化旅游支柱产业。以打造黄河旅游板块为统领,挖掘尧文化、晋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山水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商旅融合,叫响“中国根·黄河魂”旅游品牌,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围绕全省加快建设黄河一号旅游干线的总体设计,推进沿黄公路建设,配套沿黄旅游基础设施。继续深化旅游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与知名旅游投资商合作,引进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大集团投资开发旅游项目。扎实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做优做强精品项目、精品线路,共同打造“一带一路”旅游文化黄金走廊和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省旅发委、省交通运输厅、省文化厅负责)

  7.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立军民融合对接协调机制,加强规划计划、方案制订、政策协调等工作。围绕陇海通道沿线军工企业密集,军工产业优势突出的特点,推动运城、临汾两市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与军工企业合作,完善军民融合发展多元合作模式,布局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吸纳上下游企业共建,扩大辐射带动效应,努力形成军民融合特色更加明显的产业聚集区。(省国防科工办、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8.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打造产业协作平台。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启动运城、临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积极推动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地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深化产学研融合,优化人才发展战略,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完善本土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创新型人才。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激励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切实打通科技向产业延伸的创新链条。积极推进开发区科技载体建设和完善开发区集成化功能建设,加快实现从产业服务平台向创新发展平台转变。按照市场化方式推进跨国界、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分工合理、产城融合的专业化园区。(省商务厅、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负责)

  (三)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体系。推进运城、临汾机场基础设施扩建改造和通用航空设施建设,科学增开机场航线,加强绛县、芮城、万荣、永和、乡宁等通用机场和旅游景区直升机场及起降场规划建设,加快推动航空口岸正式开放,优化机场航线网络,强化与西安、天水等机场的协作配合。推进运城-晋城高铁项目规划建设,加快推动运城高铁北站改扩建,加快运三铁路、蒙华铁路运城段等项目建设,推进韩城--河津--侯马城际铁路建设。加快运宝高速黄河大桥等项目的建设,实施108国道稷山杨赵至山西韩城界一级公路改建工程,积极推进青兰高速(长治—临汾)、古县至翼城、洪洞至大宁等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扎实推进临汾市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太岳山水旅游公路建设项目。(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民航机场管理局、中铁太原局集团公司,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2.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加快交通运输与旅游、文化、产业、物流、信息多领域融合发展,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沿黄公路等发展一批“交通+旅游+文化”示范工程。强化陆港联动,构建现代货运物流体系,加快建设综合物流保税区,拓展多式联运、铁路快运物流、无人机物流等组织模式。推进各运输方式间智能协同调度,实现信息对接、运力匹配、时刻衔接,推动旅客客票向“一票制”、货物运单向“一单制”发展。打造物流、仓储、报关、支付为一体的跨境电商平台。加快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公共平台建设。(省交通运输厅、省民航机场管理局、中铁太原局集团公司、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山西检验检疫局负责)

  3.建设高速共享安全的信息网络。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础建设,推动运城、临汾等设区城市率先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和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持续提升网络接入能力和移动宽带速率,全面提升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加快建设“云网端”新基础设施,建立城市群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推动电子政务平台跨部门、跨城市横向对接和数据共享。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快实施“云聚山西”、“云惠山西”、“云殖山西”和“云安山西”四大工程。积极推进城市群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市县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加快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继续推进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围绕电子商务、网络教育、在线医疗等领域开展“互联网+”重点工程建设。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管理,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抗毁性。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管理,完善通信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评测机制。(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通信管理局、省发展改革委,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4.强化水安全保障。加强临汾市龙子祠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和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加快推进引沁入浮等水源工程,构建互联互通、多水源互济的供水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古贤水利枢纽开工建设。全面落实《山西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汾河、涝洰河、昕水河、沁河等重点河流治理项目。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建立预警机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省水利厅、省环保厅,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四)加强生态环保联防联控。

  1.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区域生态一体化建设,加快构筑百里汾河经济带湿地植被恢复区、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太行山水源涵养区三大生态屏障,强化各级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管控和保护,建设好城市群生态节点,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在平川沿汾河两侧及支流湿地生态保护区建设农田林网、护河护岸林、小片林和生态经济林等湿地植被恢复体系,在吕梁山脉及周边地区建设以治理水土流失、降低土壤侵蚀模数和产业富民为主要功能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在太岳山、中条山区域建设以涵养水源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推进运城盐湖生态修复工程。(省林业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2.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强化“散乱污”企业整治,着力抓好“控煤、治污、管车、降尘”措施落实。市城区开展禁煤区建设,推进清洁取暖工程建设。深化工业源污染治理,严格落实重点行业错峰生产,推进提标改造。抓好机动车尾气治理,强化机动车环保监督管理。强化面源控制,推行“绿色施工”。加强工地和道路扬尘治理,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3.实施水体综合治理工程。坚持饮用水、地下水、流域水、黑臭水、污废水“五水同治”。推进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建设,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推进污水管网工程建设,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以落实河长制为重点,全面推动运城、临汾两市重要河流湖泊综合治理,推动河道整治和堤坝建设,全面建设生态湿地公园,实施汾河、涑水河沿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厂和企业排放提标改造,全面改善水质,进一步净化河流、湖泊。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完成污水集中处理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坚决杜绝工业废水直排。(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住建厅,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4.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工程。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配合国家、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和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构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地块修复与土地再开发利用的管理与政策体系。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加强源头管控,控制土壤污染增量。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同时,要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置,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省环保厅、省国土资源厅,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五)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1.建设“一带一路”开放大通道。依托航线联通、铁路贯通、公路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构建立体开放通道。依托临汾-德国、临汾-波兰、临汾-意大利等中欧班列及与西安的综合便捷通道,强化向西向北开放合作,打造新亚欧大陆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衔接互动的重要平台。依托天津港、日照港、连云港等港口的五定班列和中南铁路,密切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综合交通联系,完善东向出海大通道。畅通连接中原城市群、黄河金三角等城市群交通物流网络,形成南向开放发展通道。加快运城、临汾机场航空口岸建设,积极拓展国际旅游、货运包机等业务。建设运城黄河金三角铁路物流中心工程。全面深化通关一体化改革,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建设中西部大型农产品商贸交易物流中心和省级优质农产品出口平台,开展集收集、仓储、冷链、营销、物流、交易、期货、展会于一体的营销服务业务。(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交通运输厅、中铁太原局集团公司、省民航机场管理局,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2.强化城市群内交流合作。主动对接大西安都市圈,深化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按照优势互补、密切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运城、临汾两市积极推进与关中平原城市群成员之间签署合作协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方位合作,借助国家增材制造、分子医学转化、陶瓷基复合材料、超导材料等创新平台,培育3D打印、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关中平原城市群商(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密切商(协)会间信息交流,实现资源互补,积极引导其向运城、临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能源产业创新、传统优势产业提质、现代服务业发展、“双创”孵化新产业新业态等产业聚焦投资,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商务厅、省经信委,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3.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引导和鼓励外商在加工制造业领域扩大投资。按照国家部署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六)建立健全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

  1.协商建立陕晋甘三省12市合作推进机制。协商建立陕晋甘三省12市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合作机制,共同议定跨省市间重大事项。(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2.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全面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形成和公平竞争的各种地方性法规政策,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区域市场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依法公开与共享行政执法信息,培育发展区域信用服务市场;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和跨区域市场监管协调机制;推动技术市场一体化,融入关中科技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发展跨地区的知识产权交易中介服务。(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科技厅负责)

  3.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发挥尧文化、根祖文化、关公文化、黄河文化等特色文化优势,积极承办全国性乃至国际性重大文化活动,支持共建文化类产业园区,建立跨地区文化联盟,共同推动文化繁荣。联合举办区域性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地区教育合作,对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专家资源交流合作和教师培训交流合作机制。对接西安医疗资源密集优势,推动医联体建设,积极探索重大疫情信息通报与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合作机制和互通协查机制,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建立和完善社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机制,优化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机制,统筹推进社会保障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形成一体化的信息化应用支撑体系。(省文化厅、省住建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省体育局,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4.创新利益协调机制。联合陕西、甘肃10市,研究筹建以社会资本为主导、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关中平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基金,积极引入各类社会资本,重点支持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联防联治、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探索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成本分担机制。(省金融办、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临汾市、运城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本实施方案的组织领导,明确推进机构,落实责任分工,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支持。省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与两市的沟通衔接,在政策制定、项目安排、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合力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

  (三)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拓展宣传渠道,全方位广泛宣传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发展,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城市群建设,为落实《规划》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有效督促检查。临汾市、运城市要抓紧研究细化具体工作内容,分领域策划和推进具体合作事项。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将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